番外(2 / 8)
那就交个朋友。他叶疏陈对待朋友一向大方。只要邱季深没有为恶之意,他是可以保她在京城安生度日。
只是,万事总有不如他预料的地方。
待相交得久了,他才明白,邱季深分明是个比他更潇洒的人。讨厌麻烦,却并不害怕权贵。害怕危险,却并不逃避死亡。凡事看得很通透,连生死也是。
开导起人的时候鬼话连篇,说起道理的时候又头头是道。总是犯一些不应该的错误,再机灵地给自己找补。
她怎么就那么叫人放不下呢?
她不一样啊。
她这人,低声轻语的样子,都跟别人一样。皱眉和微笑的样子,也不一样。她说的每一句话,同刻刀一样凿在他脑海中,叫他忘不掉。
即便她只是在那儿站着,对他来说也不一样。
自母亲去世之后,他留在家里常常梦魇,耳边都是些叫嚣着的鬼魅嘶吼。尤其是在那些个烦闷抑郁的雨夜里,细雨跟刺绣上的针脚一样密密麻麻,扎得他心头抽痛。
只有那天,疯狂又迷离的画面破碎之后,视线可及之处,不是空旷泛了灰尘的桌椅,而是一道趴在朦胧的烛火中伏案书写的削瘦身影。
那画面叫他整个人都沉了下去。
已经不知有多少年,都没有过那种安静的,如流水细细淌过的感觉。静谧到每次他闭上眼睛,都会回忆起那一幕。
只要能陪在她身边就好了——他不想做个像他父亲一样有大志愿的人,非要找个能叫他坚持一辈子的事的话,那就是这个了。
·
番外二:
选项c,支线——千秋帝王
·
唐平章跳过门槛,冲进安静的后殿,朝着里面的人笑道:“和恩,听说五郎今日就到了,会住在城东,就原先周老爷的那间宅子里。我买点肉过去,要给他做盘菜叫他开开眼!晚上一起吃饭吧。”
和恩颔首,轻笑道:“待我讲完这卷经书,就去找你。”
唐平章便返身去了后面的厢房,从格子里细细数了十几枚铜板,揣进衣袖中,高高兴兴地出门去。
恰逢寺庙边上有个集会,正是最热闹的时候。街上人头攒动,生意好些的铺位前面,更是连人都挤不进去。
唐平章兀自高兴,展颜笑了一下。
这几年的朝政,可谓是国泰民安、天下大兴。
当然,是不是天下都大兴他是不知道的,反正江南这边的日子是变化了太多,百姓都富裕了起来。京城那边离邱季深更近,想来会更好吧。
当年他离开时,还担心邱季深能否把持得住朝堂,不想邱季深的本领与见闻比他预想的更加博远,心志也坚定,矜矜业业坐稳了帝王的龙椅,叫人完全挑不错来。
邱五郎很懂得体恤,手腕也是出乎意料的强硬,竟然力排众议,推行了多次变法……当然他是不大懂具体变了什么的,只晓得是为了藏富于民,将佃农的日子给提起来了。
如今,纵是年岁不好,庄稼不旺,田里的农户也不至于吃不饱饭,还有闲钱能送孩子去学堂念书。
是了,最近几年,梁国建了不少的学堂。识字用的书本是由朝廷发放的,先生是请每年科举的考子暂代的,束脩却只收一两个铜币,大多靠朝廷补贴。
至于为什么是考子……由于先生的数量实在太少,读书人都不乐意前往任教,觉得那是折了自己的身份,朝廷才无奈出了这个对策。想要赴考的考子,至少得去学堂做一个月的先生,教孩子识字念书,才可拿到推举的信函前往京师报名。若有身体不适或别的理由,可找县官开具公文说明。
这样一来,朝廷每年得出大半的钱,去维持学堂的运作。 ↑返回顶部↑
只是,万事总有不如他预料的地方。
待相交得久了,他才明白,邱季深分明是个比他更潇洒的人。讨厌麻烦,却并不害怕权贵。害怕危险,却并不逃避死亡。凡事看得很通透,连生死也是。
开导起人的时候鬼话连篇,说起道理的时候又头头是道。总是犯一些不应该的错误,再机灵地给自己找补。
她怎么就那么叫人放不下呢?
她不一样啊。
她这人,低声轻语的样子,都跟别人一样。皱眉和微笑的样子,也不一样。她说的每一句话,同刻刀一样凿在他脑海中,叫他忘不掉。
即便她只是在那儿站着,对他来说也不一样。
自母亲去世之后,他留在家里常常梦魇,耳边都是些叫嚣着的鬼魅嘶吼。尤其是在那些个烦闷抑郁的雨夜里,细雨跟刺绣上的针脚一样密密麻麻,扎得他心头抽痛。
只有那天,疯狂又迷离的画面破碎之后,视线可及之处,不是空旷泛了灰尘的桌椅,而是一道趴在朦胧的烛火中伏案书写的削瘦身影。
那画面叫他整个人都沉了下去。
已经不知有多少年,都没有过那种安静的,如流水细细淌过的感觉。静谧到每次他闭上眼睛,都会回忆起那一幕。
只要能陪在她身边就好了——他不想做个像他父亲一样有大志愿的人,非要找个能叫他坚持一辈子的事的话,那就是这个了。
·
番外二:
选项c,支线——千秋帝王
·
唐平章跳过门槛,冲进安静的后殿,朝着里面的人笑道:“和恩,听说五郎今日就到了,会住在城东,就原先周老爷的那间宅子里。我买点肉过去,要给他做盘菜叫他开开眼!晚上一起吃饭吧。”
和恩颔首,轻笑道:“待我讲完这卷经书,就去找你。”
唐平章便返身去了后面的厢房,从格子里细细数了十几枚铜板,揣进衣袖中,高高兴兴地出门去。
恰逢寺庙边上有个集会,正是最热闹的时候。街上人头攒动,生意好些的铺位前面,更是连人都挤不进去。
唐平章兀自高兴,展颜笑了一下。
这几年的朝政,可谓是国泰民安、天下大兴。
当然,是不是天下都大兴他是不知道的,反正江南这边的日子是变化了太多,百姓都富裕了起来。京城那边离邱季深更近,想来会更好吧。
当年他离开时,还担心邱季深能否把持得住朝堂,不想邱季深的本领与见闻比他预想的更加博远,心志也坚定,矜矜业业坐稳了帝王的龙椅,叫人完全挑不错来。
邱五郎很懂得体恤,手腕也是出乎意料的强硬,竟然力排众议,推行了多次变法……当然他是不大懂具体变了什么的,只晓得是为了藏富于民,将佃农的日子给提起来了。
如今,纵是年岁不好,庄稼不旺,田里的农户也不至于吃不饱饭,还有闲钱能送孩子去学堂念书。
是了,最近几年,梁国建了不少的学堂。识字用的书本是由朝廷发放的,先生是请每年科举的考子暂代的,束脩却只收一两个铜币,大多靠朝廷补贴。
至于为什么是考子……由于先生的数量实在太少,读书人都不乐意前往任教,觉得那是折了自己的身份,朝廷才无奈出了这个对策。想要赴考的考子,至少得去学堂做一个月的先生,教孩子识字念书,才可拿到推举的信函前往京师报名。若有身体不适或别的理由,可找县官开具公文说明。
这样一来,朝廷每年得出大半的钱,去维持学堂的运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