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宫变(3 / 3)
萧俨也道:“正是,其实则平所虑并不要紧,岐王檄文曾有言,北朝一日不退兵,便一日不出关中,这个理由正好拿来利用,‘岐王’可以接受禅位,但是不到汴梁登基,这样就不虞身份泄露。至于潘美、曹彬诸将,已然做下这桩大事,再也无法回头,他们纵然知道真相,也只有帮助我们隐瞒真相。
我王本是宋国属臣,这样就可由公主颁诏,由我王监国,率兵出关,统御宋、夏兵马,北驱胡虏,到那时兵马已尽数掌握手中,又立下收复故土,驱逐外敌之大功,那时由公主禅让皇位,岂非名正言顺,亦可少了许多凶险?”
卢多逊道:“此言大谬,公主以岐王身份向西夏借兵,这个说法也还过得去。可是如今元佐让国,‘岐王’却不就位,反而避居长安,就连文武百官也不见,却让我王监国,统御宋夏所有兵马,百官会怎么想?士卒会怎么想?士子百姓们会怎么想?唯一的解释就是岐王只是一个傀儡,已受制于我王,自西夏兵出萧关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我王的谋划。”
徐铉反驳道:“难道直接由我王接受禅让,便没人有这种想法了么?”
赵普微微笑道:“有又如何?大位已定,名份已定,纵有些风言风语,也不会撼动朝廷根本,日久自然散去。而缓登皇位,转承禅让,在这个过程当中,猜疑传言便会愈演愈烈,监国非比当国,封赏恩赐出自圣意,宋国属臣不会承我王的情,安知背后不会搞出什么事来?
眼下宋国内部之争已尘埃落定,不管是谁当国,第一件事必然是集结宋夏两国兵力,驱逐北朝犯边之兵。我王以西夏王身份监国,宋国各路大将能做到俯首听命吗?上下不能一心,旗号仍分宋夏,如何抵挡北朝兵马?一旦胜了还好,一旦落败,那时还有何名目接受禅让?”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永庆公主先接受禅位,还是杨浩直接接受禅位,都是有利有弊。从名声上来说,不管是和平演变,还是武力夺国,不管你用什么的样子,你都不可能统一天下所有人的看法,做到人人拥戴,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承认你是正确的,你就是真做到了圣贤那份上,也一样有人说三道四,揣己度人,把你说的肮脏不堪。
从眼前形势来看,用柔和委婉的手段避免内部强烈反弹,也就埋下了种种祸根,在抵御外敌时会遭遇重重凶险,而当仁不让直接自赵元佐手中接掌江山,没有经过一场战争,庞大的宋国文武臣僚体系没有经过一个厘清敌我的过程全盘接收过来,一旦挥军驱逐北朝兵马时,这找毛病的、扯后腿的、撩阴腿下绊子的都蹦跶出来,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前敌战场上,那可是凶险之极。
不管怎么选择,利弊各半,就看你如何取舍罢了。萧俨、徐铉和赵普、卢多逊立场不同,自然大起争执。
萧俨和徐铉对宋国并没有感情,而且因为宋国灭了唐国,害死了旧主李煜,而对宋国怀有很深的敌意,他们只希望杨浩能以最顺利的法子成为中原之主,至于这样做对宋国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或者因为内忧外乱死更多的人,丧失一部分边关领土,他们就无动于衷了。
赵普和卢多逊倒不是笃信和平能解决问题,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狂人独夫,他们希望杨浩能一步到位,立刻、马上接受禅让登基为定,是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哪怕有些人会冒出头来,也能迅速解决反对力量,否则拖的越久,内耗的损失越大,宋国的黎民百姓便越受苦。他们毕竟是宋国的宰相出身,多年为相,治理天下,当然不希望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是:杨浩一旦马上登基,就属于先入洞房,然后拜堂,娘子虽然娶到了手,一应手续却还没办,也就不至于干出佳人娶进房,媒人抛过墙的事来,眼下对永庆公主还有许多倚重,他依约履行那三个承诺就大有保障。不然的话,将来杨浩如想背信毁诺,他们也毫无办法。对效力多年的赵匡胤和宋国,他们还是相当有感情的,如今他们能为宋国、能为赵匡胤的子嗣所做的,也就只有这么一点事了。
杨浩一直在静静聆听双方的发言,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听到这里,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轻轻咳嗽一声,赵普、卢多逊、萧俨、徐铉立即住声,一起向他看来,就连一直眼观鼻、鼻观心,状若禅定的永庆公主也张开一双妙目向他瞟来。
杨浩清咳一声,说道:“殿下,我看……咱们就按赵相说的办吧!” ↑返回顶部↑
我王本是宋国属臣,这样就可由公主颁诏,由我王监国,率兵出关,统御宋、夏兵马,北驱胡虏,到那时兵马已尽数掌握手中,又立下收复故土,驱逐外敌之大功,那时由公主禅让皇位,岂非名正言顺,亦可少了许多凶险?”
卢多逊道:“此言大谬,公主以岐王身份向西夏借兵,这个说法也还过得去。可是如今元佐让国,‘岐王’却不就位,反而避居长安,就连文武百官也不见,却让我王监国,统御宋夏所有兵马,百官会怎么想?士卒会怎么想?士子百姓们会怎么想?唯一的解释就是岐王只是一个傀儡,已受制于我王,自西夏兵出萧关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我王的谋划。”
徐铉反驳道:“难道直接由我王接受禅让,便没人有这种想法了么?”
赵普微微笑道:“有又如何?大位已定,名份已定,纵有些风言风语,也不会撼动朝廷根本,日久自然散去。而缓登皇位,转承禅让,在这个过程当中,猜疑传言便会愈演愈烈,监国非比当国,封赏恩赐出自圣意,宋国属臣不会承我王的情,安知背后不会搞出什么事来?
眼下宋国内部之争已尘埃落定,不管是谁当国,第一件事必然是集结宋夏两国兵力,驱逐北朝犯边之兵。我王以西夏王身份监国,宋国各路大将能做到俯首听命吗?上下不能一心,旗号仍分宋夏,如何抵挡北朝兵马?一旦胜了还好,一旦落败,那时还有何名目接受禅让?”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永庆公主先接受禅位,还是杨浩直接接受禅位,都是有利有弊。从名声上来说,不管是和平演变,还是武力夺国,不管你用什么的样子,你都不可能统一天下所有人的看法,做到人人拥戴,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承认你是正确的,你就是真做到了圣贤那份上,也一样有人说三道四,揣己度人,把你说的肮脏不堪。
从眼前形势来看,用柔和委婉的手段避免内部强烈反弹,也就埋下了种种祸根,在抵御外敌时会遭遇重重凶险,而当仁不让直接自赵元佐手中接掌江山,没有经过一场战争,庞大的宋国文武臣僚体系没有经过一个厘清敌我的过程全盘接收过来,一旦挥军驱逐北朝兵马时,这找毛病的、扯后腿的、撩阴腿下绊子的都蹦跶出来,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前敌战场上,那可是凶险之极。
不管怎么选择,利弊各半,就看你如何取舍罢了。萧俨、徐铉和赵普、卢多逊立场不同,自然大起争执。
萧俨和徐铉对宋国并没有感情,而且因为宋国灭了唐国,害死了旧主李煜,而对宋国怀有很深的敌意,他们只希望杨浩能以最顺利的法子成为中原之主,至于这样做对宋国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或者因为内忧外乱死更多的人,丧失一部分边关领土,他们就无动于衷了。
赵普和卢多逊倒不是笃信和平能解决问题,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狂人独夫,他们希望杨浩能一步到位,立刻、马上接受禅让登基为定,是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哪怕有些人会冒出头来,也能迅速解决反对力量,否则拖的越久,内耗的损失越大,宋国的黎民百姓便越受苦。他们毕竟是宋国的宰相出身,多年为相,治理天下,当然不希望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是:杨浩一旦马上登基,就属于先入洞房,然后拜堂,娘子虽然娶到了手,一应手续却还没办,也就不至于干出佳人娶进房,媒人抛过墙的事来,眼下对永庆公主还有许多倚重,他依约履行那三个承诺就大有保障。不然的话,将来杨浩如想背信毁诺,他们也毫无办法。对效力多年的赵匡胤和宋国,他们还是相当有感情的,如今他们能为宋国、能为赵匡胤的子嗣所做的,也就只有这么一点事了。
杨浩一直在静静聆听双方的发言,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听到这里,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轻轻咳嗽一声,赵普、卢多逊、萧俨、徐铉立即住声,一起向他看来,就连一直眼观鼻、鼻观心,状若禅定的永庆公主也张开一双妙目向他瞟来。
杨浩清咳一声,说道:“殿下,我看……咱们就按赵相说的办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