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1 / 5)
难怪那么多人打破脑袋,也要进官场。
另一位次辅,是原杨廷和一系的重臣,毛纪,字维之,75岁高龄了。他作为大学士已很有年头,在阁中资历最高。
首辅,却是王琼指定的继任,在毛纪之后,做过一段时间礼部尚书的夏言,字公谨,时年56。
王琼生前是武定王的激烈反对者之一,连他重立丞相之举,也大加非议。在政变完成后,他迫不及待地将塞拉弗从前的诸多政策统统**,无论善劣,如果不是北方诸地仍有不听话的强大势力,他都有可能采纳夏言的谏议,重开海禁,废立皇帝!
太皇太后张氏,现在势力虽强,不过她却不像刘太妃那样沉稳有度。后者看似失去了皇帝的抚养权,甚至两人见面都要受到重重阻挠,但刘太妃却是手握着这个帝国最强大的军事权力,只是引而不发。
令当年的王琼万没想到的是,成奉死后,他的好友,也是被大明官场最为诟病的胆小鬼史兰峤,竟然在北方屯兵抗旨,奴尔干都司竟成为大明正朔无法渗透的地方!
虽然王琼内阁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断绝与北方叛逆区的经济贸易,都无法影响史兰峤的坚定决心。这位胆小鬼谨小慎微,从不逾越,因此他也从来没有过轻敌冒进的时候,大兵猬集,向不轻出,真是令王琼之辈头痛不已。
然而,刘贵妃一道懿旨,拜史兰峤为越国公持节都督奴尔干都诸司军事,结果他便遣使而来,礼呈贡物,自称藩臣。弄得天下人皆知王琼欲不利于武定王,造成王琼最终称病辞职,卒于家中。
大明地方上,对武定王的信仰和爱戴,早就不是历代先帝可比的了。徐家的《四象邸报》十几年前刊印的武定王像,深入民间,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请香。甚至武定王诞辰日,民间都会挂红灯笼、点爆竹、蒸红薯来庆祝,节日氛围堪比端午。
内阁首辅夏言是个敢于谏言,勇于担责的人,不过对于张璁的激进观点,他无法立即表态,现在他挂出了“正礼仪、肃朝纲”这种大义凛然的政治牌匾,无非是想看风向,同时估摸一下对手的强弱。
只要景新皇帝同意为武宗正名,立其入太庙,并撤销所谓的武定王位,那么哪派强弱,将立刻显现出来。武宗死后,并没有即刻入太庙配享,而他的陵墓也设在南京,最终未入北京已经选定好的康陵。
从这些措施上,可以看出刘良女对于武宗皇帝的冷淡。
景新帝的生父,毕竟是塞拉弗,他不能堂堂正正的入享太庙,反而要拜一个外人?刘良女不会允许,景新帝也不能允许。
可是,张璁在入阁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件众所周知的秘闻拿出来,以*迫太妃退位!
现在,更发展到企图以此为籍口,废景新帝而改立潞王!
张太后作为孝宗皇帝的妻子,还是有一定政治感召力的,加上那些对塞拉弗时代朝廷新政极端不满的顽固保守派,一时真是狼狈为奸、兴风作浪。
这段时间刘太妃感恙,卧床不起,以致于朝局震荡;政变的阴影,不禁再次笼罩在帝都的上空……
“毛公意下何如?”
毛纪用手巾擦了擦漏风的嘴角,不动声色地看看强装镇定的夏言,“张秉用还未得到消息吧?今武定王征东大军已返东番,帆舰平海塞川,千余里鼓角相闻。我以为,与其在此煌煌大言,不如议一议如何却之之策罢!”
张璁闻言,腾地站起,惊呼“此事当真”?随即再缓慢而沉重地坐倒,*也佝偻了下去。良久,他脸色数变,手托茶盏,竟发出颤抖的磕碰声。
武定王,回来了?
当年,以为武定王一走之后不会再回来了,王琼这才下定决心,配合兵部尚书张璁等发动政变,海军都督同知阿卡辛提奔逃东番,随即明国海军尽起舰队,沿海六路并击,彻底扫荡了武定王设在东南亚的诸多据点,只有马六甲港因其要塞坚固幸免。
此后这些反对派额手相庆,声势愈发地大了,刘良女的政令在某段时间居然都不能出于宫闱,事实掐断了她与外臣间的相互往来、声援。
现在,能够支撑她重起的力量已经不多。
景新皇帝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他毕竟年幼,又是处在诸多反对派公卿大臣的包围之中,灌输的全是所谓正义、正直的儒教理论,着实令人困扰。
越国公史兰峤重兵在握,可天高皇帝远,他为人又太过懦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户部尚书王杲、山陕经略李光翰、陕西总兵伍文定、四川总兵周正素、扶桑巡抚杨一清等,都是饱受言官非议攻击的对象。
尤其杨一清在扶桑省位上一呆十几年,仿佛外王,最遭攻讦。只不过他生情淡泊,又没有子嗣,现在已经84岁高龄了。据说“老而昏迈”,再不上表乞骸骨估计也要病死任中,故此人从未被现内阁放在过眼里。
锦衣卫指挥使徐继勋、东厂太监苟其顺等,势力很大,但常为人所节制,尤其太皇太后张氏。因此,想要出力协助太妃刘良女,实则不易。
而徐家在政变之后,也有些骑墙观变的意图,在靖难时期就是这样,一南一北,两边都是好人,结果造成一门两公的奇迹。 ↑返回顶部↑
另一位次辅,是原杨廷和一系的重臣,毛纪,字维之,75岁高龄了。他作为大学士已很有年头,在阁中资历最高。
首辅,却是王琼指定的继任,在毛纪之后,做过一段时间礼部尚书的夏言,字公谨,时年56。
王琼生前是武定王的激烈反对者之一,连他重立丞相之举,也大加非议。在政变完成后,他迫不及待地将塞拉弗从前的诸多政策统统**,无论善劣,如果不是北方诸地仍有不听话的强大势力,他都有可能采纳夏言的谏议,重开海禁,废立皇帝!
太皇太后张氏,现在势力虽强,不过她却不像刘太妃那样沉稳有度。后者看似失去了皇帝的抚养权,甚至两人见面都要受到重重阻挠,但刘太妃却是手握着这个帝国最强大的军事权力,只是引而不发。
令当年的王琼万没想到的是,成奉死后,他的好友,也是被大明官场最为诟病的胆小鬼史兰峤,竟然在北方屯兵抗旨,奴尔干都司竟成为大明正朔无法渗透的地方!
虽然王琼内阁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断绝与北方叛逆区的经济贸易,都无法影响史兰峤的坚定决心。这位胆小鬼谨小慎微,从不逾越,因此他也从来没有过轻敌冒进的时候,大兵猬集,向不轻出,真是令王琼之辈头痛不已。
然而,刘贵妃一道懿旨,拜史兰峤为越国公持节都督奴尔干都诸司军事,结果他便遣使而来,礼呈贡物,自称藩臣。弄得天下人皆知王琼欲不利于武定王,造成王琼最终称病辞职,卒于家中。
大明地方上,对武定王的信仰和爱戴,早就不是历代先帝可比的了。徐家的《四象邸报》十几年前刊印的武定王像,深入民间,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请香。甚至武定王诞辰日,民间都会挂红灯笼、点爆竹、蒸红薯来庆祝,节日氛围堪比端午。
内阁首辅夏言是个敢于谏言,勇于担责的人,不过对于张璁的激进观点,他无法立即表态,现在他挂出了“正礼仪、肃朝纲”这种大义凛然的政治牌匾,无非是想看风向,同时估摸一下对手的强弱。
只要景新皇帝同意为武宗正名,立其入太庙,并撤销所谓的武定王位,那么哪派强弱,将立刻显现出来。武宗死后,并没有即刻入太庙配享,而他的陵墓也设在南京,最终未入北京已经选定好的康陵。
从这些措施上,可以看出刘良女对于武宗皇帝的冷淡。
景新帝的生父,毕竟是塞拉弗,他不能堂堂正正的入享太庙,反而要拜一个外人?刘良女不会允许,景新帝也不能允许。
可是,张璁在入阁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件众所周知的秘闻拿出来,以*迫太妃退位!
现在,更发展到企图以此为籍口,废景新帝而改立潞王!
张太后作为孝宗皇帝的妻子,还是有一定政治感召力的,加上那些对塞拉弗时代朝廷新政极端不满的顽固保守派,一时真是狼狈为奸、兴风作浪。
这段时间刘太妃感恙,卧床不起,以致于朝局震荡;政变的阴影,不禁再次笼罩在帝都的上空……
“毛公意下何如?”
毛纪用手巾擦了擦漏风的嘴角,不动声色地看看强装镇定的夏言,“张秉用还未得到消息吧?今武定王征东大军已返东番,帆舰平海塞川,千余里鼓角相闻。我以为,与其在此煌煌大言,不如议一议如何却之之策罢!”
张璁闻言,腾地站起,惊呼“此事当真”?随即再缓慢而沉重地坐倒,*也佝偻了下去。良久,他脸色数变,手托茶盏,竟发出颤抖的磕碰声。
武定王,回来了?
当年,以为武定王一走之后不会再回来了,王琼这才下定决心,配合兵部尚书张璁等发动政变,海军都督同知阿卡辛提奔逃东番,随即明国海军尽起舰队,沿海六路并击,彻底扫荡了武定王设在东南亚的诸多据点,只有马六甲港因其要塞坚固幸免。
此后这些反对派额手相庆,声势愈发地大了,刘良女的政令在某段时间居然都不能出于宫闱,事实掐断了她与外臣间的相互往来、声援。
现在,能够支撑她重起的力量已经不多。
景新皇帝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他毕竟年幼,又是处在诸多反对派公卿大臣的包围之中,灌输的全是所谓正义、正直的儒教理论,着实令人困扰。
越国公史兰峤重兵在握,可天高皇帝远,他为人又太过懦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户部尚书王杲、山陕经略李光翰、陕西总兵伍文定、四川总兵周正素、扶桑巡抚杨一清等,都是饱受言官非议攻击的对象。
尤其杨一清在扶桑省位上一呆十几年,仿佛外王,最遭攻讦。只不过他生情淡泊,又没有子嗣,现在已经84岁高龄了。据说“老而昏迈”,再不上表乞骸骨估计也要病死任中,故此人从未被现内阁放在过眼里。
锦衣卫指挥使徐继勋、东厂太监苟其顺等,势力很大,但常为人所节制,尤其太皇太后张氏。因此,想要出力协助太妃刘良女,实则不易。
而徐家在政变之后,也有些骑墙观变的意图,在靖难时期就是这样,一南一北,两边都是好人,结果造成一门两公的奇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