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3 / 5)
“可——”
“林尚书莫不是盼着为国立功的崔七娘真死才好?又或是觉得开封府剿灭天机阁是不义之举,纵然敌方无恶不作,狠毒至极,我方也不能使用丁点特别的手段?”韩琦这次没给林尚书再说话的机会。
林尚书慌忙否认:“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莫非是因林三郎的死,林尚书怨恨至今,才借机找理由报复?”
“韩稚圭,你血口喷人!”
林尚书哭丧着脸跪地,跟赵祯解释他是一片赤诚,只因为操心此举会为君王带来不义之名,故才直言不讳。如今既然是误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是,韩琦却几度恶言中伤他,真真寒了他这个做老臣的心。
“不过是两句询问而已,林尚书何必这般激动。相较于林尚书之前对我的斥骂恶言,我这两句问话算得了什么?老臣的心会寒,新臣的心就不会寒了?”
韩琦的反问已然令林尚书哑口无言,一口闷气堵在胸口,偏偏韩琦停顿了片刻后,又补充了一句。
“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言外之意,在说他这朵老浪注定要被拍在沙滩上,即便心寒了也没什么紧要。
“你——”林尚书气得喘气困难,胸口大幅度地起起伏伏。
“臣以为,有时隐瞒不言也是骗,当天下人皆误以为崔七娘身死之时,官家的旨意自然而然就会被大家认为在抚恤亡者。天机阁案情特殊,灵活应对不是不可。但官家万不该在那时候下旨,招致天下人对官家的误会,纵然如今有理由解释非君自诈,但谣言起,便很难彻底澄清,终究是自毁诚信了。
林尚书不知内情,却应当深知君诚才能明治天下的道理,一片赤诚之心皆为陛下着想。虽在言词上过分激烈了些,有辱人之嫌,但他犯颜直谏之举,着实可嘉。”
宋御史觉得林尚书‘恶言相向’的小错,毕竟没造什么后果,可以体谅。反倒是韩琦,见君王在不合宜的时候下旨而未予以规劝,有失臣子之责,此错当受惩罚。
林尚书没料到宋御史会在他处在劣势的时候帮他说话。从那次他撺掇宋御史等人参崔七娘,令他们在皇帝面前丢大脸之后,宋御史一直有点小心眼地记恨着他。真想不到今天在关键时候,他帮了自己一把。
林尚书十分感激地看宋御史一眼,连忙附和宋御史的话,表示正是这个道理。
韩琦欲再说话。
宋御史立刻先行开口:“但鉴于韩推官此番剿灭天机阁有功,倒可功过相抵!不过对外,应当有一个合理的交代,此也是为了保全官家的名声不受一点点玷污和质疑,我想韩推官应该不会介意为官家做这点牺牲吧?”
林尚书心下赞叹宋御史这招妙。不然凭他之前那番言论,韩琦必然也能反驳。但后面补充这些话,倒是把韩琦架在火上烤,他怕是没有路下来了。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赵祯斟酌片刻之后,问宋御史。
宋御史:“臣以为此事可以高拿轻放,比如暂且罢他的官,令他归家反省,等过段日子再复用就是。”
罢官归家了,时间久了,谁还会想起?这招更妙!林尚书在心里乐开了花。
“宋御史之言看似有理,实则最荒唐不过。试问韩某错在哪儿,要受罢官之过?你口称说要保全君王之名,却令官家处置无过之臣,这对官家的名声好么?”韩琦反问。
“韩推官怎么无过了,你的过错我已经说过了!”宋御史纠正道。
林尚书马上附和。
“宋御史空口无凭,一张嘴便定对错,未免太自以为是。开封府从未公文布告过崔七娘身亡,外人误解那是外人的事,我身为开封府推官,以当时境况断出最佳处置办法,问心无愧。官家见崔七娘舍己立功,及时加以褒奖,是最得当不过之举。难不成臣子今年立功,还要等三年后再加以褒奖?
身在高位,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极好的举措,也注定会被一部分人误解。若仅仅因为个别人说不好,就畏缩不做了,这大宋天下只怕早就岌岌可危了。便如边关打仗,难免要征兵赋税,哪一样百姓不会埋怨?难道就因为有几个百姓说不好,外敌来犯,这仗就不打了么?”
赵祯连连点头,叹韩琦所言在理,斥宋御史乱讲歪理,“才刚差点被你带偏了!”
“官家,明明是他在诡辩!”宋御史愤怒地指向韩琦。
“此案当时若不那般处置,你可知天机阁乱贼会作乱到何等程度?辽使团案只会是一个开始。”韩琦反问宋御史可为国为民做过什么实在事,“看来还是做御史好,不知查案艰难,随便吹毛求疵。” ↑返回顶部↑
“林尚书莫不是盼着为国立功的崔七娘真死才好?又或是觉得开封府剿灭天机阁是不义之举,纵然敌方无恶不作,狠毒至极,我方也不能使用丁点特别的手段?”韩琦这次没给林尚书再说话的机会。
林尚书慌忙否认:“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莫非是因林三郎的死,林尚书怨恨至今,才借机找理由报复?”
“韩稚圭,你血口喷人!”
林尚书哭丧着脸跪地,跟赵祯解释他是一片赤诚,只因为操心此举会为君王带来不义之名,故才直言不讳。如今既然是误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是,韩琦却几度恶言中伤他,真真寒了他这个做老臣的心。
“不过是两句询问而已,林尚书何必这般激动。相较于林尚书之前对我的斥骂恶言,我这两句问话算得了什么?老臣的心会寒,新臣的心就不会寒了?”
韩琦的反问已然令林尚书哑口无言,一口闷气堵在胸口,偏偏韩琦停顿了片刻后,又补充了一句。
“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言外之意,在说他这朵老浪注定要被拍在沙滩上,即便心寒了也没什么紧要。
“你——”林尚书气得喘气困难,胸口大幅度地起起伏伏。
“臣以为,有时隐瞒不言也是骗,当天下人皆误以为崔七娘身死之时,官家的旨意自然而然就会被大家认为在抚恤亡者。天机阁案情特殊,灵活应对不是不可。但官家万不该在那时候下旨,招致天下人对官家的误会,纵然如今有理由解释非君自诈,但谣言起,便很难彻底澄清,终究是自毁诚信了。
林尚书不知内情,却应当深知君诚才能明治天下的道理,一片赤诚之心皆为陛下着想。虽在言词上过分激烈了些,有辱人之嫌,但他犯颜直谏之举,着实可嘉。”
宋御史觉得林尚书‘恶言相向’的小错,毕竟没造什么后果,可以体谅。反倒是韩琦,见君王在不合宜的时候下旨而未予以规劝,有失臣子之责,此错当受惩罚。
林尚书没料到宋御史会在他处在劣势的时候帮他说话。从那次他撺掇宋御史等人参崔七娘,令他们在皇帝面前丢大脸之后,宋御史一直有点小心眼地记恨着他。真想不到今天在关键时候,他帮了自己一把。
林尚书十分感激地看宋御史一眼,连忙附和宋御史的话,表示正是这个道理。
韩琦欲再说话。
宋御史立刻先行开口:“但鉴于韩推官此番剿灭天机阁有功,倒可功过相抵!不过对外,应当有一个合理的交代,此也是为了保全官家的名声不受一点点玷污和质疑,我想韩推官应该不会介意为官家做这点牺牲吧?”
林尚书心下赞叹宋御史这招妙。不然凭他之前那番言论,韩琦必然也能反驳。但后面补充这些话,倒是把韩琦架在火上烤,他怕是没有路下来了。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赵祯斟酌片刻之后,问宋御史。
宋御史:“臣以为此事可以高拿轻放,比如暂且罢他的官,令他归家反省,等过段日子再复用就是。”
罢官归家了,时间久了,谁还会想起?这招更妙!林尚书在心里乐开了花。
“宋御史之言看似有理,实则最荒唐不过。试问韩某错在哪儿,要受罢官之过?你口称说要保全君王之名,却令官家处置无过之臣,这对官家的名声好么?”韩琦反问。
“韩推官怎么无过了,你的过错我已经说过了!”宋御史纠正道。
林尚书马上附和。
“宋御史空口无凭,一张嘴便定对错,未免太自以为是。开封府从未公文布告过崔七娘身亡,外人误解那是外人的事,我身为开封府推官,以当时境况断出最佳处置办法,问心无愧。官家见崔七娘舍己立功,及时加以褒奖,是最得当不过之举。难不成臣子今年立功,还要等三年后再加以褒奖?
身在高位,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极好的举措,也注定会被一部分人误解。若仅仅因为个别人说不好,就畏缩不做了,这大宋天下只怕早就岌岌可危了。便如边关打仗,难免要征兵赋税,哪一样百姓不会埋怨?难道就因为有几个百姓说不好,外敌来犯,这仗就不打了么?”
赵祯连连点头,叹韩琦所言在理,斥宋御史乱讲歪理,“才刚差点被你带偏了!”
“官家,明明是他在诡辩!”宋御史愤怒地指向韩琦。
“此案当时若不那般处置,你可知天机阁乱贼会作乱到何等程度?辽使团案只会是一个开始。”韩琦反问宋御史可为国为民做过什么实在事,“看来还是做御史好,不知查案艰难,随便吹毛求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