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六章:冲进大营(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吕布他们从广岛城出发,织田信长也是很快便得到了消息。
  只不过织田信长有些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汉朝的大军在吃了一场大败之后,居然还敢主动出击,而且还是在这大白天的。
  织田信长他们的岛国大军离广岛城也不过三十多里地,所以在织田信长得到了消息之后,也没有办法仔细思考汉朝军队到底是打着什么主意,只能够开始着手布置防御。
  上一次吕布因为有偷袭的缘故,所以一直到吕布他们靠近了,岛国大军才发现了大汉军队的行踪。但是这一次吕布他们还刚刚离开广岛城东门的时候,岛国大军便是已经发现了。
  所以,这一次织田信长也是将剩余的五十多门火炮全部都准备好,只待吕布他们杀到,便利用火炮好好的招待一番大汉的军队。毕竟,经过之前的一战,织田信长也是知道了大汉军队的战斗力。
  若是真的让相同数量的大汉军队与岛*队厮杀,胜利的一方一定是大汉军队。即便是让织田信长召唤出来的那些精锐士卒上,那也会损失惨重。
  织田信长不笨,既然能够有更好的手段能够击败大汉军队的进攻,那为什么还要搭上士卒们的性命。
  吕布他们到了岛国大军营寨之外之后,却是一点停下来整顿阵型的意思都没有。当初他们从广岛城东门朝着岛国大军营寨开始行军的时候,便没有布置任何的阵型。
  现在的这些先锋,就如同是一盆散沙一般,就这么大咧咧的朝着岛国的营寨冲了过去。
  织田信长看着这些如同散沙一般的敌人,脸上的表情却是如同吃了一只苍蝇一般。
  他准备了五十多门的火炮,本来想要对付大汉军队的。结果这些大汉军队更本就没有形成阵型。散乱的跟什么似的,这要是还用火炮攻击,那只能是浪费弹药。
  不过。既然已经准备了,那浪费点炮弹也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在织田信长的命令之下。岛国的那些火炮也是进行了两轮齐射。声势看上去很厉害,但是战果却是实在有些看不下去。
  而且,在吕布的率领之下,那些大汉的士卒根本就不畏生死。区区火炮,如何能够阻止这些士卒前进的脚步?
  织田信长也是没有想到火炮不起作用,在岛国大军的营寨之外,则是五千持刀的岛国士卒。本来,织田信长安排这些士卒的目的。便是在大汉军队被火炮击散之后冲杀的。
  可是因为没有想到吕布竟然不摆阵型,使得织田信长的准备全部成为了无用之功。不但如此,在营寨外头的那五千岛*士卒,见到大汉军士卒如此疯狂之后,心中竟然生出了一股不可与之为敌的念头。
  吕布这会儿可不会管眼前的岛*士卒心中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只有一个念头,那便是将眼前的这些岛*士卒给撕碎了。
  他只不过是率领了两万多士卒就杀过来,而岛国大军却是有七八万。再加上岛国营寨中还有织田信长这么一个无解的将领存在,吕布深知他带来的这两万人活不下多少。
  但是就算是如此,他也要先将岛国大军给冲散。让岛国大军无法形成阵型。吕布很明白,他既然已经杀到岛国大军营寨之外了,那么广岛城中的叶墨此时此刻也必定已经集结好了大军。
  织田信长这会儿看着营寨之外那五千士卒被大汉军士卒虐杀。却是陷入了迷茫了。他这会儿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救那五千士卒。
  前一世的织田信长,之所以会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死亡,然后穿越到了这个时代,就是因为被人背叛。因为如此,在突然出现了一个叫做丰臣秀吉的人之后,织田信长会如此的信任他。
  因为,织田信长的前世,有一名名叫丰臣秀吉的将领便是一直忠心于他。也真是因为如此。织田信长会放心的将五千召唤来的士卒交到丰臣秀吉的手中。
  但凡是织田信长召唤出来的士卒,只有交给其他的将领统领。才能够让那些士卒获得成长。不过,那些士卒的指挥权一旦交出去。那么连织田信长都无法指挥那些士卒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除了丰臣秀吉统帅的那五千士卒之外,其余的织田信长召唤出来的士卒,都一直都是织田信长亲自指挥。即便是让他人代理指挥,织田信长也不会交出指挥权。哪怕因为如此,那些士卒的实力永远无法得到成长。
  经历过一世,织田信长对于背叛,无疑是最为痛恨的。可是现在在织田信长的面前,却是摆出了这么一个选择题。
  若是不救那些士卒,织田信长就成为了自己最为痛恨的那种人了。可是救了,吕布他们却是极有可能趁机攻入营寨之中,那样的话将对营寨的防御造成极大的影响。
  就在织田信长不知该做出何种选择的时候,一旁的丰臣秀吉却是行动了。
  “火枪手,弓箭手,到寨墙后面,准备攻击敌人。所有武士,集结到营寨门口,准备拦截攻入营寨的敌人。打开营寨大门,让外面的兄弟从两侧进来!”
  丰臣秀吉的命令,顿时让营寨中的士卒们找到了主心骨一般。大汉的士卒因为放弃了袍泽而备受煎熬,他们又如何会安心的看着之前还在一起吃饭训练的兄弟就这么倒在眼前呢?
  织田信长在听到丰臣秀吉的命令之后,也是眼前一亮。按照丰臣秀吉的命令,那他们不仅能够将大汉军队阻于营寨之外,还能够将外面的五千士卒给救回来。而只要等到他们形成了战阵,还怕不能解决外面的大汉军先锋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