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大势所趋(大结局)(3 / 5)
天子愣了一下,突然抬起头,冷笑一声:“千里不封侯,万里不封王?他这是要求朝廷封梁啸为王吗?”
窦婴从容的摇摇头。“陛下,东方朔的文章里并没有提到梁啸一字。不过,葱岭以西,称王者不下数十,多一个王,少一个王,也是很正常的事。朝廷就算想管,恐怕也鞭长莫及。可是,若能推行此例,将大汉境内的诸王徙至万里之外,倒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陛下,你以为呢?”
天子盯着窦婴,窦婴却极为平静,仿佛在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天子久久没有说话。他被窦婴说动了。如果推行此策,将诸王皆徙至万里之外,诸侯也徙出千里,对朝廷的确利大于弊。万里之外都是蛮荒之地,究竟有多少王,大汉根本不清楚,也没精力去管,让刘姓子孙去开疆拓土,总比骨肉相残好。
有梁啸这个异姓王先例在前,如果同姓诸王还不清外徙,那就不能怪朝廷不讲情面了。
至于梁啸,这大概算是他的条件吧,封了王,从此他不能入葱岭以东,否则就是违誓。如此一来,梁啸对大汉的威胁降到最低,而朝廷也能对天下人有个交待。你看,我都封他为王了,还对不起他的军功吗?如果还有人说朝廷薄待功臣,那可就说不过去了。
如果这是梁啸的决定,那至少说明梁啸虽然狂妄,却没有与朝廷为敌的意思。朝廷要担心的不是梁啸,反倒是那些刘姓诸王。要他们从封地上离开,迁徙到万里之外的蛮荒之地,他们能愿意吗?
天子心里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窦公,你觉得此计可行吗?诸王会不会同意?”
“恐怕有很多人不会同意,不过朝廷可以分而化之。愿意徙藩的,朝廷恩宠之,派大将助其开疆拓土,驱逐蛮夷。不愿意徙藩的,朝廷或削地,或推恩,总之要让他不自在,用不了十年,想来万里之内就没几个王了。”
“那……梁啸怎么办?异姓王,可是有违高皇帝的白马之约的。”
窦婴笑了。“陛下,以梁啸的能力,陛下封不封他为王,他都可以称王。区别只在于,若是陛下封他为王,那他就是大汉的属国,在道义上不可与大汉为敌。哪怕他在西域再威风,在陛下面前,他也是臣。若是他自立为王,那……”
窦婴没有再说下去,但是天子已经明白了。梁啸在葱岭以西,他想称王,朝廷根本拦不住。与其到时候让他与朝廷分庭抗礼,不如由朝廷封他为王,定下君臣名份。如此一来,还可以拿梁啸为例,塞诸王之口。
“其他大臣能同意吗?”
“臣不清楚,但是臣觉得至少可以先讨论讨论,看看是哪些人同意,哪些人不同意。”
天子的眉梢渐渐扬起,嘴角挑起一抹笑意。不用讨论,他已经知道哪些人会举双手赞成,哪些人又会坚决反对。
“好吧,那就先议一议。”
——
东方朔的文章一发布,长安城就炸了锅。
东方朔的文章当然好,引古论今,有经有权,推导出最后的结论也很自然。但真正让人心动的不是理论,而是朝廷允许这篇文章刊行背后透出的未尽之意。
朝廷有意封异姓王。只要战功足够,异姓也能封王。
这样的战功当然不可能轻易得到,万里之外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但是想去的人也不少。特别是那些一直如履薄冰的功臣子弟。几十年来,他们早就失去了祖辈们的威风,只剩下富贵,如今有机会脱离朝廷控制,为自己打一片天地,虽说风险很大,可是收获也不小。
如果能成功,他们不仅不用再担心朝廷的威胁,还能够将祖先的事业向前再推一步,成为独霸一方的王者,难道不比在长安做个谨小慎微、有名无实的诸侯好吗?
这样的人虽说不多,但绝对有,平阳侯曹时就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他为人稳重,不会在天子下明诏之前就暴露出自己的心意。但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终于再次进宫向天子汇报北伐的准备事宜,而且比以前更用心。
在曹时又一次长达两个时辰的汇报之后,天子站在殿外的走廊上,看着曹时兴冲冲的脚步,叹了一口气。
“东方朔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无数人的雄心壮志,只是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啊。”
主父偃笑道:“陛下最近事务太多,养气不足,心力也有些弱了。”
天子微怔,转过头。“为何这么说?”
“陛下,放眼天下,就连万里以外的罗马都算上,有哪个国家的疆域、户口能和我大汉相提并论?”
天子沉默不语,神情却明显松驰了些许。 ↑返回顶部↑
窦婴从容的摇摇头。“陛下,东方朔的文章里并没有提到梁啸一字。不过,葱岭以西,称王者不下数十,多一个王,少一个王,也是很正常的事。朝廷就算想管,恐怕也鞭长莫及。可是,若能推行此例,将大汉境内的诸王徙至万里之外,倒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陛下,你以为呢?”
天子盯着窦婴,窦婴却极为平静,仿佛在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天子久久没有说话。他被窦婴说动了。如果推行此策,将诸王皆徙至万里之外,诸侯也徙出千里,对朝廷的确利大于弊。万里之外都是蛮荒之地,究竟有多少王,大汉根本不清楚,也没精力去管,让刘姓子孙去开疆拓土,总比骨肉相残好。
有梁啸这个异姓王先例在前,如果同姓诸王还不清外徙,那就不能怪朝廷不讲情面了。
至于梁啸,这大概算是他的条件吧,封了王,从此他不能入葱岭以东,否则就是违誓。如此一来,梁啸对大汉的威胁降到最低,而朝廷也能对天下人有个交待。你看,我都封他为王了,还对不起他的军功吗?如果还有人说朝廷薄待功臣,那可就说不过去了。
如果这是梁啸的决定,那至少说明梁啸虽然狂妄,却没有与朝廷为敌的意思。朝廷要担心的不是梁啸,反倒是那些刘姓诸王。要他们从封地上离开,迁徙到万里之外的蛮荒之地,他们能愿意吗?
天子心里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窦公,你觉得此计可行吗?诸王会不会同意?”
“恐怕有很多人不会同意,不过朝廷可以分而化之。愿意徙藩的,朝廷恩宠之,派大将助其开疆拓土,驱逐蛮夷。不愿意徙藩的,朝廷或削地,或推恩,总之要让他不自在,用不了十年,想来万里之内就没几个王了。”
“那……梁啸怎么办?异姓王,可是有违高皇帝的白马之约的。”
窦婴笑了。“陛下,以梁啸的能力,陛下封不封他为王,他都可以称王。区别只在于,若是陛下封他为王,那他就是大汉的属国,在道义上不可与大汉为敌。哪怕他在西域再威风,在陛下面前,他也是臣。若是他自立为王,那……”
窦婴没有再说下去,但是天子已经明白了。梁啸在葱岭以西,他想称王,朝廷根本拦不住。与其到时候让他与朝廷分庭抗礼,不如由朝廷封他为王,定下君臣名份。如此一来,还可以拿梁啸为例,塞诸王之口。
“其他大臣能同意吗?”
“臣不清楚,但是臣觉得至少可以先讨论讨论,看看是哪些人同意,哪些人不同意。”
天子的眉梢渐渐扬起,嘴角挑起一抹笑意。不用讨论,他已经知道哪些人会举双手赞成,哪些人又会坚决反对。
“好吧,那就先议一议。”
——
东方朔的文章一发布,长安城就炸了锅。
东方朔的文章当然好,引古论今,有经有权,推导出最后的结论也很自然。但真正让人心动的不是理论,而是朝廷允许这篇文章刊行背后透出的未尽之意。
朝廷有意封异姓王。只要战功足够,异姓也能封王。
这样的战功当然不可能轻易得到,万里之外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但是想去的人也不少。特别是那些一直如履薄冰的功臣子弟。几十年来,他们早就失去了祖辈们的威风,只剩下富贵,如今有机会脱离朝廷控制,为自己打一片天地,虽说风险很大,可是收获也不小。
如果能成功,他们不仅不用再担心朝廷的威胁,还能够将祖先的事业向前再推一步,成为独霸一方的王者,难道不比在长安做个谨小慎微、有名无实的诸侯好吗?
这样的人虽说不多,但绝对有,平阳侯曹时就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他为人稳重,不会在天子下明诏之前就暴露出自己的心意。但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终于再次进宫向天子汇报北伐的准备事宜,而且比以前更用心。
在曹时又一次长达两个时辰的汇报之后,天子站在殿外的走廊上,看着曹时兴冲冲的脚步,叹了一口气。
“东方朔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无数人的雄心壮志,只是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啊。”
主父偃笑道:“陛下最近事务太多,养气不足,心力也有些弱了。”
天子微怔,转过头。“为何这么说?”
“陛下,放眼天下,就连万里以外的罗马都算上,有哪个国家的疆域、户口能和我大汉相提并论?”
天子沉默不语,神情却明显松驰了些许。 ↑返回顶部↑